在人们眼里,位于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王家湾水库成了名副其实的情侣湖。这里不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三万多个。而且这里鸳鸯成群,或结对在水面游弋,或成双于岸边交颈,或几只相伴觅食,或数十只合群飞翔。慢悠悠,乐悠悠,把湖面装点得情趣盎然。来这里休闲度假的情侣们看在眼里,感慨万千。
鸳鸯,又称官鸭,学名Aix galericulata,中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
鸳鸯是小型游禽,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鸳鸯善游泳和潜水,在地上行走也很好,除在水上活动外,也常
生性机警,极善隐蔽,飞行的本领也很强。在饱餐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有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盘旋侦察,确认没有危险后才招呼大群一起落下歇息。如果发现情况,就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这里的鸳鸯每年9月末10月初由北方迁来,一般50余只。来年3月末4月初陆续飞走,多少给我们留下一些遗憾。
说起这里的鸳鸯,不管是我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是我们摄影家协会的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叫刘老四(本名刘秋发)的人。此人土生土长,就住在水库边上。虽然有七十多岁的年纪,头发斑白,但身材依然魁梧,精气神不减当年。几十年来,他见证了水库的建设,见证了这方山水的变迁,也见证了保护区建立前后生态的变化,还当起了水库的义务护鸟员,与近几年来这里栖息的鸳鸯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刘老四常常给慕名前来观鸟的游客讲述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他与鸳鸯的情缘,讲术者和倾听者往往乐此不疲。
王家湾水库1958年开始修建,1959年蓄水投入使用。由于“大跃进”年代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劳作,几千劳动者日夜奋战,场面非常壮观。因为需要大量的木材搭建工棚、修造工具、生火做饭,周边很大范围内的森林遭遇到毁灭性的砍伐,加上山上的表土为筑大坝而几乎全部取走,漫山遍野岩石裸露,生态状况惨不忍睹。
经过多年的自然恢复,周围的群山才开始慢慢变绿。刘老四十几岁就开始在水库里驾船,对水库的水质变化历历在目。蓄水的头几年,水库的水质还比较清澈,但后来随着水库渔业的逐步发展,水质就不是那么稳定了。特别是将水库租赁合一个湖北老板经营的那几年,大量的投肥养鱼使水库的水质急剧恶化,臭不可闻,根本不能饮用。
自到2006年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采取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建滥搭以及全面开展社区共建共管等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依法解除了水库的承包经营合同,杜绝了投肥养鱼;取缔了水库上游的小型造纸加工点,减少了水源的污染,使水库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
山绿了,水清了,鸟来了,就连“失踪”了多年的大鲵也重返了水库上游的大观溪中。
据刘老四回忆,初次见到鸳鸯是2008年。开始很少,大约不超过十只。当时他们感到惊奇,一群非常美丽的小鸟突然现身王家湾水库,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是鸳鸯鸟吗?可鸳鸯鸟原来只在书里才见到过的哟。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确认后,刘老四就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这些鸳鸯,从此,刘老四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义务护鸟人。
从那时起,刘老四就利用常年在水库里驾船的便利,观察和保护着王家湾水库的各种鸟儿。不管是前来休闲度假、游山玩水的游客,前来观鸟、摄影的驴友,还是过往的当地村民,他都会向他们宣传爱护鸟类的意义和知识。记得有一次,他在船上看见几个青年背着一杆高压气枪在湖边的小路上指指点点。便对船上的游客说:对不起,耽误你们一下,我要上岸一下,去给他们说道说道。得到游客的理解后就将船靠了岸,一通道理说得那几个青年面红耳赤,收起了气枪。
王家湾水库是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佳观鸟地点之一。无论是湖中几个郁郁葱葱的小岛,还是周边森林茂密的山上,白鹭成千上万,时而密密麻麻停息在枝头,给山水添色,时而零零总总飞翔空中,为蓝天加彩;野鹭鸶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跃出水面,有时贴水飞翔,在湖面上划出一段段清雅的线条;鸳鸯成双成对的嬉戏,撩起人们浮想联翩;各种鸟儿的鸣叫,奏出了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
刘老四常说:他爱鸟是一种情不自禁,众多鸟儿的存在,是大自然之幸,是人类之幸。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